郑邦国:扎根乡野的老黄牛
2025-05-19   作者:王顺云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4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笔者引向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庭燎村山坊组。原本计划同行的村干部因值班无法前往,就在这时,临近退休的郑邦国主动请缨,眼里闪烁着热忱的光芒:“我陪你去!正好也去见见老朋友们。”

图片5.png

郑邦国前往庭燎村山坊组背影照

庭燎村山坊组作为庭燎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距村部十余里。过去,这里道路崎岖泥泞,出行极为不便。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政策,如今“最后一公里”的农村道路已完成硬化,车程较以往缩短近20分钟。

2015年,来自光泽县交通局的干部高坚下派至庭燎村担任第一书记,与郑邦国携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筑路征程。高坚深知道路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与郑邦国穿梭于各部门之间,为村里争取资金和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庭燎村的道路和水渠建设成效显著,道路建设走在司前乡前列。

然而,筑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进村部道路狭窄,拓宽空间受限,高坚起初想用最少资金完成拓宽,但郑邦国考虑到竹木运输与售卖对村民增收的重要性,两人深入沟通后,高坚认同了郑邦国的想法。随后,郑邦国勇挑重担,解决征地补偿等复杂问题,完成前期筹备。在道路新改线中段,面对路基渗水情况,郑邦国凭借经验意识到4米护坡无法保障安全,经紧急会议商讨,最终将护坡加高至12米。如今,六年过去,这条凝聚心血的道路坚固如初,从未出现塌方问题。

尽管庭燎村在道路建设上成果丰硕,但当时仍有近3公里道路未完成硬化。在前往山坊组的路上,郑邦国向笔者讲述了一段往事。每到春节,返乡的游子们即便满载年货,归乡之路却满是艰辛。2017年除夕夜,细雨纷飞,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山坊组的程姓村民一家,在光泽县城吃过团圆饭后,便迫不及待地踏上归途。一个小时后,他们抵达庭燎村村部,随后便马不停蹄地朝着老家进发。不曾想到在前往老家的上坡路段,车轮不断打滑,20分钟的艰难尝试后轮胎钢丝都露了出来。无奈之下,村民只能卸下年货,轻装前行,男子独自冒雨将年货搬到坡顶。一家人到家时恰好赶上春节倒计时,这段经历让村民饱含热泪找到时任村主任的郑邦国诉说艰辛。郑邦国感同身受,他自己也曾在这条路上不知摔过多少跤,他坚定地承诺:“我一定在任上把路修好,让大家回家的路不再难!”

2018年,福建省下派第一书记到村,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乡村振兴步伐加快。郑邦国与第一书记紧密配合,秉持“有资金就开工,哪怕只有短短数米”的信念推进道路修建。2020年,通向山坊组的道路顺利竣工,曾经漫长的归途如今只需15分钟。

图片6.png

郑邦国(左二)与村民亲切交谈

笔者跟随着郑邦国漫步在山坊组,只见他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回忆着往昔岁月。早年村里经济拮据,村干部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直到2021年在政策扶持和郑邦国努力下才全部结清。如今,庭燎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返程途中,因水沟堵塞雨水漫上马路,郑邦国执意下车疏通,动作娴熟。当完成最后一处疏通,他缓缓起身,略带疲惫地说:“年纪大了,腰也不中用了。”笔者忍不住问道:“您腰不好,为何还要种水稻、油茶?”“咱农村人啊,就是闲不住。趁着还能干得动,多做点事,等老了做不动了,也能有点积蓄。”他笑着回答道。

图片7.png

郑邦国疏通堵塞的水沟

自1998年投身村里工作以来,郑邦国对村里大事小情铭记于心。担任村主任期间,他凭借出色管理能力将村里经济打理得井井有条,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2024年12月,6亩羊肚菌种植项目启动,村里采用“羊肚菌+竹荪”轮作模式。目前,羊肚菌已顺利完成采摘和烘干,收获干货300余斤,产值达12万余元,还为村里提供了20余个短期用工岗位。2025年4月中旬,12亩竹荪也已播种完毕,预计产值将达到30余万元,届时又将新增30余个短期用工岗位。

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羊肚菌出菌时遭遇高温天气导致减产,大棚在大风天被掀翻……面对这些难题,郑邦国从未退缩。他积极走访农业部门,虚心请教专家,查阅大量资料,认真记录每一个要点。他一心只为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谋福祉,带领大家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郑邦国,这位扎根乡野的老黄牛,用半生的时光,在庭燎村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图\文 王顺云)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