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事业启航人
——记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会长苏建胜的初心与坚守
2025-07-03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在福建漳州这片被荔枝香浸润的土地上,苏建胜的名字与“甜蜜事业”紧密相连。作为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的首任会长,他以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一颗颗鲜红的荔枝从田间地头推向国际舞台,书写了一段关于初心与担当的产业传奇。

图片17.png

苏建胜就任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会长

“新兵”上任的千斤重担

2025年6月20日,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成立。聚光灯下,68岁的苏建胜接过了首届会长的重担。此刻,他面对的不仅是掌声,更是漳州17.4万亩荔枝园沉甸甸的未来。

“漳州目前存在品种落后、种植规模零散的状况,导致荔枝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下。”苏建胜在成立大会上直言痛点。他比谁都清楚,一盘散沙的产业无法真正“走出去”。协会的成立,正是他开出的药方——整合资源、建立标准、打造“漳州荔枝”金字招牌。他喊出“形成标准,成为标准”的宣言,背后是凝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种植大户合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的雄心。

以福建代表性建筑土楼为灵感设计的协会Logo里,藏着他对这千年荔乡焕发新生的深切期盼。

从零开始的荔枝出口征途

时间倒回1998年。彼时的苏建胜,已在日本历经洗碗、送货、开超市的摸爬滚打以及向日本出口圆白菜的初战折戟。然而第一次从商生涯“滑铁卢”,并没有让这个坚韧的闽南人服输。当他想到家乡漳州格林村房前枝头红艳的荔枝时,一个大胆念头也在他心中破土而出:让这中国独有的甜蜜,飘洋过海。

“要做荔枝出口!”苏建胜近乎孤注一掷,将1200万元人民币砸向一台当时日本政府指定的熏蒸灭菌机器。而这仅是起点,后续6000万元加工厂的投入,是他对荔枝出口梦的豪赌。然而命运从不承诺常胜不败的赌局,2004年日本严苛的农残新规,让成柜荔枝在缺氧的集装箱内腐烂发臭,日损超60万元,工厂濒临倒闭。绝望之际,国家层面的交涉带来转机。苏建胜抓住生机,十年磨一剑,终以“荔枝先生”之名,让中国荔枝香飘日本每个角落,成就了“没有他,日本人吃不到一颗新鲜荔枝”的传奇。

荔香深处的守望者

此刻站上产业协会的制高点,苏建胜的目光却始终向下扎根。荔枝出口的隐忧如芒在背:各国农残标准不一的痛楚、基地分散管理参差引发的质量困境、采收期集中带来的供应短板……这些切肤之痛,让他足迹遍布全国荔枝产区,寻找解决方案。他寄望利用地理气候延长荔枝供应周期,推动基地集约化、标准化。他引入生物防控科技,以绿色方式破解农残困局。

今年2月,一场突发脑溢血让他短暂倒下,但仅休养一个月,荔枝采收季的临近又将他拉回战场。协会成立第二天他亲自率领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团队风尘仆仆赶赴同安,与同安荔枝产业协会展开密集的深度交流,为漳州荔枝产业升级汲取宝贵经验。交流当日恰逢福建农林大学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团队在同安指导,他又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三方围桌共话荔枝产业发展。他以漳州荔枝产业掌舵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分享见解,提出了一系列立足漳州实际、着眼国际市场的建设性方案。

“苏会长始终保持着惊人的精力。”秘书长周志杰感慨道,“如今,他思考的维度早已超越企业自身,而是整个漳州荔枝产业的未来蓝图。如何吸引和培育有知识、有情怀的新一代‘荔枝人’,确保甜蜜事业薪火相传,已成为他心头最重的牵挂。”这份牵挂不只是空谈,苏建胜曾执着地回到故乡漳州龙海格林村,与年轻人围坐恳谈,试图点燃年轻一代对荔枝产业的热情。他深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没有新一代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的“荔枝新军”,再宏伟的产业蓝图也难以持久。他不仅在寻找帮手,更是在精心播撒未来产业的种子。这份执着,源于对荔乡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也是对产业百年根基最清醒的守护。

从孤身闯荡东瀛的“荔枝出口第一人”,到领航漳州荔枝产业协同发展的“会长”,苏建胜的双肩承载着两重使命:一面是让中国荔枝昂首征服全球味蕾的产业抱负,另一面是让千年荔乡在时代激流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守望。他的征程,从未止步于个人传奇的书写,而在每一颗遵循国际标准走向世界的荔枝里,在每一片向着集约化、科技化蜕变的果园中,更在漳州荔枝产业协会凝聚起的“荔”量同心、破浪前行的航程之上。

甜蜜事业的风帆,正由这位古稀掌舵者注入穿越风雨的坚定力量。(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 文/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