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组织部分师生,在执行院长苏时鹏、副院长李文灿带领下,前往厦门、龙岩开展“闽台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访企拓岗行动。此次行动通过实地走访、案例教学与深度交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课堂,助力学生在闽台融合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激活闽台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实地参观(杨婷 摄)
在厦门市,师生团队深入台籍学生与“头雁”学员创办的企业,近距离学习产业创新经验。乡村振兴学院台籍研究生刘善语创办的渔谷园休闲农庄,采用“渔业养殖 + 休闲旅游”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边界。师生们实地考察生态鱼塘、休闲体验区,与刘善语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场景化设计提升农业附加值”,直观感受到“农旅融合”对乡村就业与集体经济的带动效应。“头雁”学员、台胞戴连春创办的鹿博士农牧公司,其鹿茸深加工产业链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力。通过实地参观并座谈交流,师生们了解到从生鲜鹿茸到保健品的技术转化路径,深刻认识到“精致农业”对特色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实践样本。
在龙岩市,行动聚焦“花卉 + 茶旅 + 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在永福杜鹃花展示馆与台品樱花茶园的杜鹃花品种培育区与樱花茶田,师生们对比闽台花卉种植技术,聆听台商分享“樱花经济”如何带动每年数十万游客流量。“如何将台湾精致农业经验与本地资源结合”“品牌营销中的文化 IP 挖掘”等话题,成为师生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重点。乡村振兴学院台籍研究生陈宏安的尚顺农场拥有 1100 亩有机茶园,展现了从种植到制茶的全产业链品控体系。在研学中,师生们参观了千亩茶园,并与陈宏安共同探讨“休闲农场的文化创意升级”思路。在台籍研究生陈尉雄等乡建乡创团队打造的后田院子,红色文化与乡村民宿的碰撞激发新思考。师生们在纪念馆感悟革命先辈的乡村建设理念,结合民宿运营,将思政教育与文旅创意深度融合,提出了“红色文化主题民宿”的开发思路。
此外,师生们还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整合。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漳平实践馆,馆内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示漳平市在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中的成果。作为闽台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大家认为此类平台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技术交流的桥梁,进一步释放两岸合作潜力。在厦中村“福香占”水稻绿色栽培技术示范片与院士大米加工基地,展现“品种 + 技术 + 品牌”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师生们实地查看智慧农业监测设备,了解“厦龙山海协作”如何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对“产学研用”协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了具象认知。在白沙烟粮产业综合体的烟草与粮食种植加工现场,师生与企业探讨“如何引入台湾精准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产业链延伸中的风险防控”等问题,并通过分析综合体的成本收益模型,提出数字化管理升级建议。
合影留念(杨婷 摄)
作为福建省唯一聚焦乡村振兴的特色学院,此次访企拓岗既是落实“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育人理念,更是探索闽台青年共学共研、携手投身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苏时鹏表示,未来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推动三大举措:一是建立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与渔谷园、尚顺农场等企业共建“闽台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敦请台胞企业家为学院行业导师,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运营实践;二是开发特色课程,将台胞及“头雁”创业案例、三产融合模式等纳入学院教学案例库;三是搭建交流平台,策划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促进闽台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常态化互动。(叶友裕 杨婷)